中国癌症相关性疲乏临床实践诊疗指南2
编者按: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中国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年中国新发癌症约万,死亡病例约万。癌症患者在积极治疗期间约62%-85%的患者会出现癌症相关性疲乏(CRF)这一伴随症状,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为进一步提高中国肿瘤医生对CRF的认知、规范临床诊疗,进而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近日由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肿瘤支持康复治疗学组牵头,学组组长、医院沈赞教授主导制定的《中国癌症相关性疲乏临床实践诊疗指南()》正式发布,笔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并就指南核心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以飨读者。
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中国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年全球最新研究数据显示:年中国新发癌症约万,死亡病例约万。癌症相关性疲乏(CRF)是癌症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之一。研究显示,癌症诊断时CRF发病率达40%;积极治疗期间,CRF发病率约62%~85%,其中中-重度占比为30%~60%;长期随访癌症患者中-重度CRF发病率约30%。由此可见,CRF可发生于癌症患者的全生命周期,且持续时间长,有1/4~1/3的患者可长达10年。
CRF对患者的工作、社会关系、情绪和日常活动都有负面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导致部分患者治疗中断,甚至影响癌症患者生存时间。因此,改善癌症患者的CRF症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千呼万唤始出来,《中国癌症相关性疲乏临床实践诊疗指南()》制定为提高中国肿瘤医生对CRF的认知和诊治能力,由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肿瘤支持康复治疗学组牵头,学组组长、医院沈赞教授主导,带领学组成员几易其稿,经过线上、线下的多次研究讨论,整合了国内包括肿瘤内科、放疗科、介入科、外科、中西医结合科、中医科以及心理、营养等多学科的顶尖专家相关意见,收集整合各学科的优势资源,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及专家临床诊疗经验制定了《中国癌症相关性疲乏临床实践诊疗指南()》(下文简称“指南”)。
指南在筛查和评估方面借鉴了国外的研究资料,充分融合了祖国传统医学在CRF治疗中的独特优势,加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中药内容,实现中西医的优势互补。同时,在指南中简化了中医复杂的辨证论治方法,最终打造出这部符合中国特色的CRF诊疗指南,希望通过本次指南的发布,能为我国医务工作者的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意见。
专家解读: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针对本次指南的发布,特邀制定指南的7位学组成员:医院沈赞教授、医院刘巍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陈元教授、西安医院姚煜教授、陆军医院朱波教授、医院臧远胜教授、医院陈小兵教授参与采访对指南进行了解读与介绍。
本次采访中,七位专家对指南分别发表了独到见解。沈赞教授在采访中谈道:“在指南撰写的过程中,团队同时吸纳了来自中、西医方面的部分研究结果。因此,在本指南的第一版中,已经较为明显地体现出了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在后续工作中,团队将继续努力,使本指南的特点更加鲜明。未来将通过组织国内的知名专家,推进中药相关大规模、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寻找出更高级别的临床医学证据。”
刘巍教授指出,指南中推荐CRF的治疗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两个层面。因CRF的病因及机制复杂且不明确,对此西医治疗很难做到精准。而中医治疗坚持“全人”的概念以及从整体着手、辨证施治的理念,恰恰契合了CRF的复杂病机,通过益气扶正、固本培元、养血益气等扶正法,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振奋人体正气,进而缓解CRF。
陈元教授在提到指南时表示:该指南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癌症相关性疲乏的临床诊疗指南,具有重要意义。指南既要求临床医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kingchance.com/jbby/8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