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肿瘤科医生的归来我想要一间安宁病房,
彭洋现在哪里就诊 http://m.39.net/news/a_9241910.html
上一篇文章: 深度洞見当医生自己和亲人身患绝症时, 下一篇文章: 苦杏仁苷维生素B17与资本建制
近期三甲医生爆肿瘤科治疗乱象,让肿瘤科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而在童书妈妈的成人写作课上,正好有一位学员就是在职的肿瘤科医生,医院,放弃了医生的身份,后来又回归了肿瘤科。
“我们往往会对女性患者多一些关怀,因为她们有时得不到家人的悉心照顾。”
她看到的、经历到的肿瘤科生活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离开,又为什么回归呢?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但她余生的追求,关乎到我们的家人、朋友甚至是自己,能不能面对死亡少一些恐惧,对生活多一分掌控感。
为了保护作者隐私,文中主人公姓名和她的工作单位均使用化名。
0.年4月0日,Y医院。素华坐在熟悉的会议室外面,和一群比她小十岁的年轻面孔一起等待面试。医院,同一个房间,同样的面试流程,她比十年前刚毕业时的初次面试还要紧张。“素华?”面试的主考官手中拿着她的简历。素华尴尬一笑——他是自己当年的老领导,再熟悉不过了。领导带着奇妙的微笑看着她,问道:”后悔了?还是做医生好,是不是?”素华沉默了。她暂时还没办法医院的真正原因,因为她知道,不从事医疗工作的领导可能根本没有听说过这个名词。“希望渺茫,我还是想尝试一把。”在几年前“试错”过一次之后,素华再次孤注一掷,把自己的命运交付给了一件“不现实”的事。02.三年前素华穿过玻璃走廊,挤进了医用电梯,电梯内挤满了同事,每到一个楼层,都会有几个医生挣扎着挤出去。“叮...”在漫长的、一次次的开门关门后,2楼终于到了。和别的病区一模一样的装饰,只有入口处几个显眼的大字:肿瘤科病区。“王迪于凌晨三时呼吸心跳停止,宣布临床死亡。”素华脚下一滞,那是一个熟悉的名字,她在脑海中努力回忆刚见王迪时的情形。6个月之前,憔悴的王迪被送进了病房。她辛苦怀上二胎,却在孕五个月时因为咯血查出肺癌。为了生下孩子,她拒绝手术,硬撑到胎儿足月。素华接诊时,她刚生产完一周,CT显示肿瘤已扩散至双肺、脑部和胸椎。和大多数家属一样,她的爱人要求隐瞒肿瘤已全身转移的真相,请求尽全力积极治疗。一轮又一轮的化疗后,本来就产后虚弱的她,呕吐、乏力等副作用比其他患者更加明显。半年时间里,医院。六次化疗后,棉絮一样的肿瘤布满了她的双肺。王迪陷入极度呼吸困难的痛苦挣扎中,吸氧、药物都已不能缓解症状。一夜一夜,她无法平卧,前倾着趴在被子上大口吸气,像一条躺在岸上濒死的鱼。时而昏迷时而清醒的日子里,她的手里始终紧握着两张照片:她的两个孩子——医院环境对孩子不好,也怕妈妈的样子吓到小孩,不允许她见孩子。直至去世,她都没有见过那个付出生命代价生下来的孩子。而现在,王迪的病床,又将会迎来新的患者。狭窄拥挤的走廊中,涌起此起彼伏的说话声、踢踢踏踏的脚步声、吱吱扭扭的开关门声、输液器和监护仪滴滴报警声,早餐的味道、消毒水的味道、死亡的味道混杂在一起,素华觉得胃里一阵恶心。03.年4月30日玻璃走廊外石板铺成的石阶里,几朵蒲公英从夹缝里冒了出来,绽放出几朵黄色的小花。以往每次走到这里,素华都会贪婪地多看一眼。因为她知道,走廊的尽头到进入电梯,我会进入另一个世界:拥挤、噪杂、压抑,还有如影随形的死亡。可是今天,素华的脚步轻快了很多。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素华清空了自己的办公桌,脱下了身上那件白大褂。这身衣服,她已经穿了九年了。她把白大衣退回到洗衣房,当洗衣阿姨医院“高就”了,而是不做医生的时候,叹了一口气,说:”这么好的工作都不做了,真舍得。“素华心头一紧,“从医生办公室里出来的时候,我都没这么难过。”为了成为医生,素华读了八年的医学院,理想是成为一名医术高超、治病救人的良医。“当我终于成了一名肿瘤科医生时,我才发现,自己能做得实在有限。一次次熟悉患者的离世让我的内心充满了挫败感。我觉得自己也许不适合做医生。”当她沿着那条玻璃长廊离开病房时,夕阳照在了她的身上,却没有一丝温度。“医院环境,我还是觉得有些害怕。”“再见了,李医生。”素华在心里和自己的过去告别。04.素华去了一所报社工作,做医疗相关的报道,在一次会议上,主办方邀请了几位台湾安宁医疗的专家去讲课,那是素华第一次接触到到安宁疗护这个概念。在那里,她听到了美国一位癌症患者在生命终末期的故事:这位癌症患者没有被隐瞒病情,也没有至死方休的化疗,经医院建议和本人同意后,患者接受了安宁服务。出院回家后,有专门的安宁疗护团队到家里给患者洗澡、穿衣服,还使用止痛药,帮助她控制疼痛,改善睡眠。几天之后,患者在家中给孩子们上起了钢琴授课,在她人生的最后六周里,她给孩子们上了四个星期的课。举行了两场告别音乐会。▲图片来自《BBC地平线:我们需要谈谈死亡》演讲嘉宾在台上说:对患者而言,安宁疗护可有效缓解其90%以上生理、社会、心理和精神问题,对保证患者有尊严、舒适地走向死亡。素华的眼眶变得湿润,她想起了她曾经的病人,那一张张她无法忘记的面孔,大多数人到死前都不能够知道自己的病情,大多数人都无法实现自己的心愿,大多数人都在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的折磨中痛苦地死去,似乎是肿瘤末期病人逃不过的宿命。“李医生,我想见见孩子。”“李医生,我想回家,我就想呆在家里过几天不用打针的日子。”“李医生,麻烦告诉我安眠药要吃多少片人才会死?实话跟您说,看着她那么痛苦,我以后得了这种病,一定不会拖累儿子,自己吃几片药就走了。”素华好像看到一束光照进了心里最黑暗的角落,她曾经苦苦不得其解的问题,此刻仿佛都找到了答案。医院有安宁疗护团队,有医生、护士和志愿者共同参与,他们的最后一程,就不会是如此狼狈的离开。跟家属签了协议之后,就代表家属同意,此后一切治疗的目的,不是治愈疾病,而是缓解症状,医生就可以在用药上少了很多顾虑,还可以有芳香疗法、音乐治疗等等。也会有医护人员和志愿者来给家属和患者做心理疏导,让患者可以实现自己最后的心愿,走得有尊严。美国的案例尚且遥远,而台湾的成功经验则给了她信心。在台湾,医院床位的也是少数,大多数都在病人的家里进行,社工的贡献功不可没。由于安宁疗护是走医保的,政府补贴一部分,基金会赞助一部分。“服务一个病人,团队有一天元??左右的政府补贴,有的需要在家中备辅助的器材,比如吸氧机等,这种费用还要依赖于基金会。”素华突然意识到,其实她一直之前把医生这个工作的目标就弄错了,“医疗应该针对一个全人,不光照顾这个病人,还有他们的家庭”。05.三思之后,素华辞掉了报社的工作,医院参加安宁疗护的培训。在那里,她看到了一支庞大的志愿者团队,这些人都是一些已经去世了患者的家属,他们看到享受安宁疗护的亲人走得很平静,也被医护人员感动了,在亲人走后,自愿加入志愿者团队,去服务其他的人。有一个三十六七岁的家属,母亲六十出头,患的是软组织肉瘤,来医院的时候就发现肯定是不能治愈了,生存期预计半年左右,在征得家里人的同意之后,医生把病情告诉了患者本人。患者是个知识分子,听到之后非常平静,许下了自己最后的心愿。她想在一个安安静静的环境中离世,告诉女儿她这一辈子没有坐过游轮,不知道还有没有这个机会。为了实现患者的心愿,医生调整了用药方向,把疼痛完全止住,再经过一些营养支持,让他的体力恢复一些,??这样就可以成全她坐游轮的心愿。她的女儿女婿推着轮椅带着她去游轮上度过了愉快的一周。回来之后,患者的身体越来越弱了,她很平静地跟女儿商量后事,母女之间互相倾诉,完成人生四道:道谢,道爱,道歉,道别,回顾自己的一生,把所有的矛盾和心结都解开了。“她离开的时候,穿着一条很漂亮的白色裙子,周围都是她想要的白色玫瑰花,??女儿念的悼词也是她修改过的稿子,她死亡的过程,很平静,很美。”▲图片来自纪录片《最后一程的温暖》06.医院,做一位安宁医生。她知道,从7年开始,国家就有了第医院。跟肿瘤科医生比起来,安宁医生的的收入非常低,因为安宁医疗的药物成本很低,耗费大量精力的心理开导等服务几乎都是免费的。“我接触到协和的团队,接触那些患者和家属,感觉安宁疗护和以前的工作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以前的工作就是一个冷冰冰的工作,但是跟他们在一起,你就会感觉到,整个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相互陪伴的,大家是一个很有爱的团队,就算病人离世,对每个人都是一次生命的洗礼。”即使做好了收入低的思想准备,素华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还是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她曾工作于北医院,是国家级肿瘤中心中唯一拥医院,主任也是肿瘤晚期治疗领域的知名专家。她去拜访主任时,主任告诉她,全院的张床位中,安宁疗护病床只有3张,挤在一间没有卫生间的老病房内。预约的患者太多,只能加快床位周转率,真正终末期占床太久的病人就不能收;病房条件差,患者的休息和隐私都得不到保证;医护人员工作繁忙,与患者和家属沟通时间很少。这样的现实让素华很失望,工作模式和普通的肿瘤科没有不同。主任也很无奈:“理论上可以讲得很好,现实做起来太难。”她也医院。作为全国医院之一,安宁疗护病区一共设有两间病房,共六张床位,专门收治癌症末期的患者。病区主任对她的各项条件都很满意,他们也急缺医生。但无奈安宁疗护病区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医院补贴才能勉强维持经营,更不会再招聘医生增加支出。几次碰壁之后,素华做出了一个决定:医院去面试肿瘤科,希望有机会可以把安宁疗护的理念带回去。07.在Y医院的会议室里,面对主任追问“为什么回来”,素华把提前准备好的求职理由背出来,她再次被录取了。当再一次穿上白大衣,回到拥挤的病区、熟悉的病房,她不再感到压抑而挫败。“再次面对晚期的患者时,我对自己的职业充满感恩,没有任何一个职业可以像我现在这样,直面生死,看到人性中最真实的部分。也没有几个职业能像我所做的,被赋予无条件的信任,被允许见证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后一程。”这一次回来,她是一个崭新的李医生,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只转载请注明:http://www.makingchance.com/jbjc/7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