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设百子亭42号一个坚强与脆弱都可能被无
在这个信息速食的时代,我们鼓励学生通过毕设,深入接触人与事,用多元的视角呈现复杂的真实,书写当下,记录历史的片段。
此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毕业设计系列展示(十三)
作者
欧青妮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级研究生
指导老师
卞冬磊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肿瘤、癌症,听起来好像是离日常生活有那么些距离的词汇,但对确切获知罹患癌症的文婷来说,这些词宣告了长期的拉锯战争的开始。百子亭就是一个与这些词汇紧密相关的地方。
南京市玄武区百子亭42号,医院,一个别样的人口聚集地。这也是文婷感受生命脆弱和坚强的地方。围绕着这个建筑蔓延开的不仅是生活的烟火气息,还有绵延不断的生命呼喊。
医院的门口
“我现在跟你讲啊,如果你要是月租就是50块钱一天,你要是日租就是60块钱一天,”招揽住户的旅馆老板对想再砍砍价的住户说道:
“月租我有时候不住,我要回家唉。不能50一天租嘛?”住户还是试图继续讲价。
医院门口,这样的拉锯总会发生。周边旅馆的老板每天总医院门口,试探着询问出入的病人有没有住店的打算,遇上讲价的老板也不慌,只是气定神闲地算着帐,这附近不会有更便宜的住处了。文婷有时会穿着厚厚的睡衣带着毛线帽路过,驻足瞥上一眼这每天都会上演的一幕。
百子亭的特殊社区
南京地铁二号线玄武门站四号口出站,直走一百多米就能看到与高楼并立的民用平房。在高楼与平房之间,回首望向的就是医院。在这条巷弄里,旅馆的招牌可能出现在任何地方,歪斜着脑袋跟你打招呼,像是不经意地探出头询问着要不要住店。围绕着百子亭42号,有很多这样的巷弄。
尽管目前我国的癌症生存率有所上升,但对所有人来说确诊癌症仍无异于晴天霹雳。这不仅意味着充满痛苦的治疗过程,还有在生死边缘游走的恐惧。癌症就像是寄居在身体里魔鬼,想要硬生生地把人拖下地狱。在百子亭42号你能同时看到“魔鬼”的折磨和生命的力量的具象表现。医院附近的旅馆聚集起来的癌症患者,你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生命是充满韧性又无比脆弱的。这里不乏可以称为奇迹的故事,但更多的还是病人的唏嘘和嗟叹。
街边住宿的标牌
文婷是江苏连云港人,生病前在连云港村里做个小学老师。没什么房产、车产,只有个基础的医保,基础医保平日生病倒也够用,但得了癌症这样的大病,就有些不足了。治疗费用不说,医院的治疗条件也是有限,于是想尽了办法转到南京治疗。异地就医本就不容易,花销更是不菲,为了节省些费用、也为着治疗方便就近住在了这条巷子的旅馆里。
医院周边的这些旅馆被冠以一个统一的称呼——“癌症旅馆”。这个名称直白地点明了这些旅店的特性——面向癌症病人的旅馆。因医院的床位供不应求,是否住院要在医生结合治疗需要和治疗效果后进行安排:基本只有化疗或者进行手术的病人才能住院。需要进行长医院安排的固定的时段内进行放疗,非本地的患者也就不得不就近找个地方落脚。
“癌症旅馆”就是像文婷这样的患者的不二之选。文婷在手术结束,开始放疗后就不能再住院,但每周都要放疗五次还不时需要打针补充营养,为此也需要就近找个住所。在结束化疗前文婷就开始寻找合适的旅馆,从病友那打听到,马路对面有不少旅馆,环境也还不错。
去实地看过之后发现其实周边这种类型的旅馆相差得不大,很快就先敲定了一家。即便有的病人一开始不知道应该去哪寻找旅馆,医院附近大大小小的住宿牌子和徘徊的旅馆老板也会解决这些病人的住宿需求。就这样时间长了,住户多了,医院附近逐渐衍生出一片类似家庭旅馆的群租房。这里是癌症病人“栖息”的社区。
“癌症旅馆”从本质上来说是群租房的一种特殊形态。群租房在许多一二线城市普遍存在,既是城市里住房供求关系不平衡的表现,又是城市租房成本较高出现的应急“解决措施”。整体看来,群租房之所以会成为社会问题,是因为群租房内普遍存在居住人员混杂、设施公用、纠纷频发等问题。群租房因私自改造出现的安全隐患以及群租客可能会给城市治安秩序、公共安全管理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始终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kingchance.com/jbzl/9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