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声劝生者在隐秘角落潜滋暗长的约死

潮新闻执笔潘璐吴越

张家界天门山景区的“多人跳崖”事件,让徐世海的思绪回到3年前,他年仅17岁的儿子浩宇(化名)受“约死群”影响跳楼自杀。

“这是典型的‘网络约死’。我发现,这几年‘约死群’成员的年龄越来越小,而且很多都因为一些小事,但在负面情绪或氛围的推动下,做出极端的行为。”4月18日,徐世海告诉潮新闻记者。

在浩宇离开的三年,徐世海一直潜伏在各种“约死群”,把试图自杀者拉回来。像徐世海一样的人还有不少,被称为“网络劝生者”。

徐世海表示:“加强平台监管、严格分级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不足以解决问题。生命教育和网络教育,加上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提供的环境、氛围和关怀,也是不可或缺的。”

网络马甲背后的鼓动者

“重启人生”、“烧烤”、“蹦极”、“约不约”……看到这些名词,无论如何也不会把它们跟“约死”相关联。但这些词语,很多时候却成为“约死群”躲避平台违禁词监管而使用的暗语。

年5月,儿子跳楼自杀,让徐世海渐渐走进了“约死群”,这个隐秘在社会中的黑暗世界。

在悲痛之余,徐世海翻看儿子留下的日记、网络记录等,发现表面阳光的儿子经常会浏览一些日本的黑动漫,才知道儿子的社交账号上充斥着各种消极信息和怂恿自杀的“约死群”。

在近三年的观察中,徐世海发现“约死群”的发起者,往往会潜伏在各种各样的大型兴趣社群里,比如吐槽群、游戏群、动漫群、古风群等,他们就跟日常聊天一样平淡地谈着自杀。

“当消极的吐槽信息引发共鸣后,就有网友会在群中叙述自己过得如何不开心,反复传播、放大负面的人生态度和消极情绪。其中,厌世想法最明显的几个人会有可能组建‘约死群’。”徐世海说。

“‘约死群’一般人数就三五人,我碰到最多的约二十人。有些约死群从组建到实施自杀行为进展迅速,最快的几小时内就商量好时间、地点和方式。也有一些考虑经济问题,约在不同地点同时自杀。”徐世海表示。

“你都活成这样子了,你怎么不去死了?”徐世海发现,在鱼龙混杂的社交群里总有隐藏在马甲背后的鼓动者,他们列举出一大堆厌世的理由,把悬崖边缘的人往下推。“有不少人非常活跃地怂恿别人,得知群友已经死去的消息,他们甚至会调侃‘昨天晚上又走了几个,这几个傻*,走得太急了,都没有等我’。他们丝毫没有愧疚感,以及对生命的尊重,最无奈的是法律也无法制裁他们。”

“约死”信息仍在网络肆虐

“婚姻好累,只有死了,才可以解决一切烦恼”——28岁的小萱在某社交平台发布上述内容,希望找到有同样想法的网友。

潮新闻记者在某社交平台发现,输入关键词“约死群”,能检索到不少抱团信息。网友“杨先森”在该公平台发布一张谈论死亡的聊天记录,发布第三天累计有6名网友留言,“求拉,想进群”。一则主题为“活不下去”的帖文,也有数十名网友留言“一起走吧”。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表示“活不下去”,好几位网友留言表示可以一起“约死”

4月10日半夜11点多,记者联系上小萱。在沟通中,记者了解小萱婚姻不幸,可能失去孩子的抚养权。记者劝导小萱,孩子不能缺少母亲,死亡逃避不了问题。小萱表示,“懒得想这些问题,就想着自己可以解脱。”

无论小萱口述是否属实,但抱有轻生念头,希望组团“约死”并非少数。在该平台,但凡发布“求一个不同死法”、“快约死我”相关贴文,就会有不少网友发布留言:一起,求带,我也认输了,路上不寂寞等。

潮新闻记者在一条贴文内看到一群聊邀请码,随即验证加入这个名为“约吗”的私聊群。该群共8人,深夜10-12点是谈论高峰期,他们倾吐着各自生活艰难。有群友称,自己癌症晚期,希望求一个不痛的死法。也有群友称,创业不顺,欠下很多债。多名群友表示得了抑郁症,只是想死。该群组建者小伟表示,他看到网友在死亡相关帖子评论区流露“想死”念头,因此建个群希望互相能壮胆。

在该平台,记者尝试发布一则“约死群聊”帖文发现,码好文字,加配上图片,数秒即可发布。在主页输入关键词检索,也能找到这个帖子。随后,记者收到数名网友私信,希望能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kingchance.com/jbzl/983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