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上网一搜发现自己得了癌症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随着医疗健康信息在互联网的渗透,有个头痛脑热,先自己上网对照“症状”搜一遍,是不少人的习惯。尽管不乏出自专业机构和从业群体的靠谱资讯,但对于具体病例,往往难以提供确切答案,仍然需要专业医生的判断。而且,病友上网搜索后,这些“先入为主”和“自我诊断”,也着实让不少医生头疼。为了探讨网上“求医问药”对正确诊断的影响,一些全球顶尖医疗机构的学者们还真的正儿八经做了研究,而且还发表在了《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有意思的结果吧!

对症搜索,人人都“被”得癌症?

近日在JAMA子刊JAMANetworkOpen发表的一项研究来自哈佛医学院。“我总是碰到病人,他们来看病的唯一原因是,上网搜索说他们得了癌症。”研究通讯作者、哈佛医医院(BrighamandWomen’sHospital)普内科DavidLevine博士表示,“我想知道,所有的患者都这样吗?”令人欣慰的是,研究结果表明,上网搜索“带偏”患者自我诊断的情况,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夸张。研究团队通过网络平台招募了名非医疗专业的美国成人,同时准备了48个病例插图,都是常见疾病,包括相对轻度的问题(如病毒性感染)和严重情况(如心梗发作、中风)。这些志愿者每人被要求阅读一个病例插图,并想象他们亲近的人正在经历对应的症状。根据这些信息,志愿者需要基于自己现有的知识推测一个“诊断”,并决定是无需就诊、可自行缓解,还是当日就诊,或是观察后就诊,需要打急救电话等。然后,上网搜索相应症状后,再次判断应采取的措施。此外,他们还需要记录上网搜索前后的焦虑水平。

▲身体不舒服,不少人都会上网搜一搜(图片来源:RF)

结果显示,大众在上网查找自己的症状后,对于准确理解诊断略有改善(49.8%vs54.0%)。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没有改变主意,在改变“自我诊断”的14.9%志愿者里,有9.6%改对了,还有5.4%反而改错了。“自我诊断”正确率提高明显的,包括40-49岁人群、女性和健康状况特别糟糕或有两种及以上慢病的人群。不过,对于正确预检、分诊,能搞清看病该怎么做(去哪儿看,什么流程),则没有什么影响,上网搜索前后的准确度分别为74.5%和74.1%。另外,网上的信息并没有增加他们的焦虑程度。DavidLevine博士指出,“这表明患者们上网搜一搜无妨。这是这个现实问题形成证据基础的开始。”接下来,他还计划扩大这项研究的范围,了解AI诊断对患者的影响。

普通网友“现身说法”,健康建议能信多少?

此外,一年多前,JAMA还发表了另一项有些相似的观察研究,来自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HopkinsUniversity)等机构的专家们,探讨了非医疗专业人群之间交流健康建议的风险。截图来源:JAMA这项研究将目标锁定在一个“病友互相诊断”的“重灾区”:这是一个拥有超过3.3亿月活用户的社交媒体网站,其中的讨论板块之一专门针对性传播疾病。性传播疾病是公共卫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kingchance.com/jibzd/67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