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越治效果越差别让这三个认知错误害了你
受访专家:
吴一龙,医院终身主任、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
张绪超,医院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肺癌研究所研究员
翟青,医院药剂科主任、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药学专委主任
“在肿瘤的治疗上,不是哪个药普遍说最好、最热,你就适合哪个药!”医院终身主任、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吴一龙教授指出,临床上,有不少患者容易产生不规范的错误行为,影响肿瘤规范化治疗,而这样带来的结果往往是越治越没有效果。
认知错误一:被迷惑,追求目前最热的疗法近些年,随着抗肿瘤药物和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生和患者可使用的疗法选择也日益丰富。由于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部分患者容易被时下最热门的肿瘤疗法迷了眼,认为普遍说最好的、最热门的药物就是最适合自己的。
吴一龙教授讲述了自己在临床中遇到的一些病例:“我曾经有一个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一上来就坚持要做当下最热的免疫治疗,这显然是不对的。现在CAR-T非常热,‘万元医生帮你治好肿瘤’这类的新闻报道不少。但其实,CAR-T疗法针对的是部分血液病肿瘤,对于很多实体肿瘤,如肝癌、肺癌、乳腺癌患者如果认为做了CAR-T就能痊愈,那是完全错误的。”
吴一龙
肿瘤治疗发展到今天,已经有非常严格的标准用以界定什么药适合什么样的患者。那么,确诊患癌的患者如何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呢?
以肺癌为例,肺癌可以分为十几种亚型,不同的患者治疗方案是不一样。如何对症治疗,最重要的就取决于基因检测的结果,也就是靶点检测。
张绪超
在采访中,张绪超教授建议每一位肺癌患者尽可能去做以基因检测为代表的分子诊断。“特别是非小细胞肺癌里面的一些亚类,包括腺癌型、混合型和疾病组织学分类相对比较难的。因为只有通过广泛的基因检测,医生才能找出患者是否携带可以药物作用的靶点,下一步才能给出治疗方案。”
除了判断携带靶点,基因检测结果亦可以辅助医生对疑似肿瘤疾病的诊断,预判肿瘤患者是否有复发迹象、分析患者耐药机制等,对指导患者的临床用药和治疗有重大意义。
当前,已有相关检测机构和基金会对符合要求的患者提供基因检测上的慈善补助,帮助减轻经济负担,鼓励更多患者通过科学、规范的检测,接受精准的临床治疗。
认知错误二:求速度,越快治疗效果越好这是医生和患者都容易犯的错,当患者确诊癌症或者医生收诊到癌症患者,第一件事情就是想争分夺秒尽快治疗,甚至在很多重要的检测结果没出来时,就已经开始治疗。
比如基因检测结果没出来,就要求医生给自己开展治疗;还有的患者明明没有靶点,就使用靶向药等。这样追求速度的行为在治疗中不仅没有效果,反而可能给患者带来危害。
吴一龙教授给出的建议是,肿瘤患者治疗前做好三步:
第一步:首先确定是不是患癌,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我们所说的癌症属于恶性肿瘤。确定患者是否患癌需要进行组织活检,来判断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的。只有这一步做完,得到确切答案,才能说患者确实患有某种癌症,医生和患者双方才能进行接下来的治疗。
第二步:确定肿瘤的严重程度如何。
目前最好的方法是接受PET-CT的检查,医生可以根据影像学判断肿瘤的严重程度。
如果是单个病灶只局限在一个小小的部位,就是癌症早期;如果病灶在局部,但是它旁边的淋巴结有转移,就是中期;如果病变超出了器官之外,比如超出肝、肺,这就是癌症晚期。
第三步,判断患者适合靶向治疗还是免疫治疗。
第三步可伴随第一、第二步进行。比如说取到肿瘤组织之后,同时判断是否为恶性肿瘤即癌症,并判断适合哪种类型的治疗。
科学、规范的检测和诊断是精准治疗的基石。当医患双方明确这三步之后,医生就能够给患者做出相对最精准、对症的治疗方案。
认知错误三:走极端,要么自治要么不治有一些患者和患者家属比较相信自己在网络上搜索到的治疗方法,没有经过研究,就在自己身上进行治疗。
还有一些讳疾忌医的患者,在确诊癌症后不愿医院的治疗,宁愿躲进深山老林修养,耽误了病情,很快从癌症早期发展到晚期,迅速死亡,这种情况也不是个例。
翟青
“癌症患者要活得长、活得好,需要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医院多学科团队(MDT)的共同配合。”翟青教授认为。
就患者行为而言,专家给到两方面的建议:
1、患者最好对自己已接受过的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有清晰的记录和了解,方便复查和方案调整。
2、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kingchance.com/lcbx/8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