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百根硅纳米线阵列提升肿瘤DNA监测灵

白癜风患者微信群 http://cgia.cn/news/chuangyi/1647595.html

近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智能微传感器与微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李杜娟副教授,通过引入高效能晶体管生物传感器,在癌症早期诊断以及术后监控上取得重大进展。该项成果已发表在国外相关杂志上。

生物传感器是一类用于检测特定分析物的分析设备,通常由生物识别元件、换能器和电子检测器系统组成。晶体管生物传感器,则是将芯片应用在生物传感领域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众所周知的是,验孕棒、血糖仪是生物传感器广为人知的应用。其原理是,尿液、血液等体液通过生物传感将生物特性转化为光、电信息获得定量、定性鉴定。这次李杜娟在“智能微传感器与微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刘超然副教授协助下,成功引入百十余根硅纳米线阵列场效应管,大幅改善了晶体管生物传感器灵敏度,大大提升了监测循环肿瘤DNA的成功率。

硅纳米线是一种新型的一维半导体纳米材料,线体直径一般在10nm左右,内晶核是单晶硅。据刘超然介绍,百十余根硅纳米线阵列,等于是将一系列硅纳米线“像小学生一样排排队”,要确保“排队”均匀性技术难度极高,但对于提升芯片传感监测灵敏度是至关重要的。“就好比个人抬桌子,大家劲往一处使,使力均匀,就很轻松。我们的硅纳米线阵列硅加工技术,均匀性处理的好,确保了‘人多力量大’,从而提升了循环肿瘤DNA的监测效率。”

肿瘤细胞破裂后进入血液、脑脊液,这就意味着肿瘤患者血液中一般会出现循环肿瘤DNA。作为特征性的肿瘤标记物,循环肿瘤DNA在血液里出现,一般会极其少量,想找到它等于是大海捞针,但由于它时效性强(能最快反映肿瘤细胞最新状况),因而从监测循环肿瘤DNA角度出发反推肿瘤细胞状况,成为医疗器械工程领域重要方向。李杜娟的解决方案,通过根硅纳米线阵列,提升了亲水性,也就是血液一沾上芯片,就能瞬间平摊在上面,从而有效确保监测灵敏度。同时,硅纳米线阵列,监测循环肿瘤DNA有着极强选择性,避免为人熟知的癌症筛查“假阳性”误诊发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kingchance.com/lcbx/96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