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伟基教授多种因素预测HBV相关肝细胞
编者按:
年亚太艾滋病和合并感染会议(APACC)于近日以在线会议的方式举行,在会议召开期间,中国香港大学司徒伟基教授进行了关于“HBV相关肝细胞癌(HCC)的预防与监测”的报告分享,《国际肝病》特整理如下。
肝癌是全球发病数排名第七的癌症,但值得注意的是其死亡数却高居第二[1],例如在东亚地区,虽然肝癌发病率明显低于更加常见的结直肠癌,但由于肝癌患者病死率是结直肠癌患者的两倍以上,按人口比例计算的肝癌死亡率数据,也比结直肠癌高30%以上(见图1)。
、
图1.肝癌是东亚死亡率第二的癌症,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结直肠癌
(引自会议报告幻灯)
肝癌确诊时的分期对患者生存率有重要影响,如果能够在早期确诊,例如单发病灶2cm的患者,确诊及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91.5%[2],但如果确诊时瘤灶较大、侵犯临近解剖结构,患者的生存率就会明显下降。
HBV感染者进展为肝癌的终生风险约为10%~25%,已有多种确知的风险因素,会影响患者进展至肝癌的风险变化。
HBVDNA水平是预测慢乙肝患者向HCC进展最传统的风险因素,中国台湾的REVEAL研究已经显示,HBVDNA水平越高,进展为HCC的风险就越高[3];即使是HBVDNAIU/mL,处于低病毒血症(LLV)状态的患者,无论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进展为HCC的风险也都会显著升高[4-5]。
但在抗病毒治疗较为普及的当前环境下,HBVDNA水平对HBV-HCC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会受到影响,例如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是否体现较恩替卡韦(ETV)更好的预防HCC作用,就是争议较大的课题,临床研究与Meta分析得出的结论不一[6-7]。本人认为TDF较ETV预防HCC作用可能有小幅提升,但药物选择仍应主要根据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和经济负担可承受性进行,不必比较两种药物的防癌效果,也不必特意换用两种药物中的另一种。
在核苷(酸)类似物广泛使用后,实现病毒学抑制的慢乙肝患者进展为HCC的风险,相比未治疗的患者已经显著下降,但患者仍残留一定的风险(见图2)[8],因此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kingchance.com/jbjc/7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