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亿中国人的死亡质量,是个大问题

感谢中国殡葬协会公墓委员会的邀请,10月27日,在全国公墓年会上,作了一个题为《学会告别:21世纪中国人的生命质量、死亡质量和告别质量》的主题演讲。

承蒙各位朋友抬爱,建议我整理一份文字稿,所以回来根据录音整理了一下,为方便阅读,加了小标题,并略有删节修改。

演讲现场视频,可以点击“阅读原文”观看,大概在4:18:25左右开始。

学会告别:21世纪中国人的生命质量、死亡质量和告别质量

年10月27日

焦不急

各位上午好!

非常感谢伊华伊主任的盛情邀请,前来参加中国殡葬协会公墓工作委员会的这个会议。

我叫焦不急,来自上海。为什么叫焦不急呢?因为我的价值观认为,人嘛,反正要死,何必着急。

我今天跟各位汇报的题目,叫——

《学会告别——21世纪中国人的生命质量、死亡质量与告别质量》

很大的一个题目,但却是源自我自己很个人的一些体验。

去年,我的父亲,一个农艺师,因为患胆管细胞癌晚期,去世了。我回家乡陪了老人家整整三个月。

在这三个月期间,一方面非常痛苦,另外一方面呢,也非常不满。

什么不满呢?两个不满。

第一个不满,是对现在的医疗系统非常不满。

我们没有临终关怀,hospic,一个人走的时候不能安心的走,一个癌症病人到了医院都很困难。

第二个不满,是对现在的殡葬系统非常不满。

我的家乡是个县级市,我非常想在我父亲临终之前跟他进行一场生命的对话,因为老人家要永别了嘛。我也非常想在老人家永别之后,对他的一生,他的喜怒哀乐有一个进行追思,结果没有这样的服务,有钱找不到。反而是一地鸡毛、乌烟瘴气,很失望。

一、中国人的死亡质量太差了

前天从新疆飞过来的时候,在航空杂志上看到一句话,很有共鸣。

这句话是说——

thylivasifthywillnvrdi,

anddiasthoughthyhadnvrlivd.

很多人像不会死去那样活着

又像从未活过那样死去

我们很多人,活着的时候好开心啊,你看我又有钱了,又有权了,一辈子都没有想过死是怎么回事。很多人哪怕一辈子活一百岁,连一分钟的时间都不会抽出来想一想,人到底应该怎么活着,死亡是怎么回事。死的时候才一声哎呀,这辈子白活了。

千言万语,我是想说:

我们中国人,以死亡质量为核心的生命质量和告别质量实在是太差了!

在我们中国人的一生中,起码有三次我称之为“生命的断崖期”。就是你活的好好的,地上突然冒出一个大坑出来,然后你啪唧,掉进去了。这个生命的断崖期,是一个亲人别你而去的连续时期:

临终期。

殡葬期。

祭念期。

医院打交道的,殡葬期是跟殡仪馆和公墓打交道的,祭念期是跟自己的内心打交道的。不管哪个期,都是跟痛苦、丧失和哀伤打交道的。

这些生命的苦痛,连续、持续、完整,循环往复。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殡葬行业有机会、有能力、也有责任让他减轻、让他舒缓、甚至让他感到安宁。

1)在这个生命断崖期,我们的临终质量很高吗?NO。

事实上,我们中国是全球死亡质量最差的国家之一。很多人觉得自己很牛逼啊,GDP全球第二,很有钱啊,穿金戴银,很有权啊,颐指气使。可是我告诉你,你再牛逼,你死的时候,你的遭遇也非常差!

连续两年,《经济学人智库》(EIU)全球国民死亡质量(QualityofDath)排名,当然这里他所谓的死亡质量是特指临终质量,我们中国都排名第71名。从临终关怀资源获得率等5项指标来看,都是这样的。全国老龄委的数据,像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我们的临终关怀医疗资源的获得率,都不到1%。

也就是说,我们这一代人,想让自己的父母或者想让自己死的舒服一点,对不起,没有这样的人,没有这样的机构来关怀你、来抚慰你、来为你送别。

我们的临终质量很高吗?医疗系统有一种过度治疗现象,我叫“愚治”,也叫医源性伤害,不准你死。大家想想什么叫医疗,医疗就是科技,科技是什么?全部医疗系统存在的意义在于:我有办法,我好有办法,我能“救死、扶伤”,什么叫救死扶伤?我用所有的科技力量不让你死。

英国国家医学院郑家强院士讲,死亡有三种,一种是提前死,就是安乐死,我们国家是不允许的。一种叫滞后死。提前死不好,可是医疗系统想尽千方百计让你推后死就好吗?我认为这是过度治疗,是愚治。还有一种才是自然而然地死。

还有一些家属,愚孝。我好爱我的爸爸妈妈,我要抢救他们啊医生。你这是爱你的爸爸妈妈吗?你这是以孝的名义实施孝的暴力。你真正的担心是你自己,是害怕别人说你不孝。可是你知道临终病人的痛苦吗?

你的爸爸妈妈辛苦了一生,在临终那一段时间那一个月一个星期、临终的那一天,你的任何细微的抢救动作,尤其是ICU里面的心脏急救,轻轻的一个挤压按压,都会把胸腔肋骨按断。老人家辛苦一辈子了,走之前还被你以孝顺的名义把他的胸腔全部按断,你这个叫孝顺吗?狗屁孝顺。结果是什么呢?是生不如死,是老人家求死而不得啊。

2)在这个生命断崖期,我们的殡葬质量很高吗?NO。

昨天听王计生主任的演讲,我们13亿中国人,天天想着发财、发财、发财,可是这13亿人怎么死啊,跟美国人比,我们13亿人,每年万人过世,才这么一点殡仪馆,才这么一点殡葬从业人员,还被人当邻避设施赶来赶去,中国人的思想再不解放,这个行业还不改革,这么点资源还不好好配置,(弄不好就)死无葬身之地啊!

3)在这个生命断崖期,我们的祭念质量很高吗?NO。

我们中国人啊,看起来好像特别不愿意让亲人离开,哭哭啼啼,撕心裂肺,可是等到亲人刚刚过世,就把他当成鬼魂,忌讳和恐惧一切与死亡有关的词汇和场所。臣服于所有原始、恶俗的祭年习俗,成为礼的奴隶、俗的奴隶。

你真的在怀念你的爸爸妈妈吗?不是的,你在跟着风水师走、跟着一条龙走,你在跟着礼俗走,风水、礼俗要不要?非常重要,当然要要,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根啊,但是你的发心是什么?是发自内心的爱和敬,还是不由自主的恐和惧?披麻戴孝是必须的,可你为什么要给你的亲人烧小姐呢?

所以我说在我们中国人的整个死亡周期,忌讳主义至高无上,陈规陋习至高无上,唯独有一个东西被忘掉了,就是如何跟那个最爱我们——世界上无条件的爱我们的只有两个人,其他都是有条件的,就是你的爸爸和妈妈——同时我们也最爱的那个亲密关系告别,以及如何安放和放下我们自己的哀伤,这件事情被遗忘了。

被我们供在高高的祭坛上的,是禁忌和别人的看法,而不是人性和大写的怀念。

我个人认为,在死亡观、告别观上,我们中华文明还处在近代文明阶段,我们还算不上一个现代文明。

假如,有一个国民痛苦总值,这个词也是我生造的——

国民痛苦总值,GPP(GrossPainProduct)

爸爸告别一次,妈妈告别一次,爱人告别一次或者自己死一次,仅仅是跟死亡有关的痛苦,不把房价痛苦计算在内,加起来假如有重量的话,我们中国人一定是全球第一,火星人都赶不上。

二、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所以上次父亲葬礼结束以后,我很有感慨,连续写了几篇文章,表达了一些生命关怀方面的思考,感谢伊总在朋友圈里帮我转发,像这篇引用的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

“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很奇怪啊,我们中国人难道不是一个特别在乎离别的民族吗?你看我们的电视上,你翻开一整部我们的中国文学史,简直就是一部送别史、离别史,随便一写就是: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中国人好抒情啊,写诗写论文,全是谈的离别。

可是,我们又是如此不会跟最亲爱的人告别的一个民族。

是什么?离别的重点是。

我们还能再见,陈述的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字是什么?是一只鸟,下面一个鸟窝,鸟飞走了,长大了还会回来。

是什么?告别的重点在。

告字是什么?告字上面一个牛,牛在古代是用于祈祷的,跟上天、跟命运、跟上帝、跟一切不确定性沟通的。

告,是你要用这颗心跟灵魂沟通,用你这张嘴告诉,是永别之际跟你那个亲密关系倾诉、告诉、告白。是永别之后放下你的哀伤、是追思、是安宁。是圣严法师讲的处理哀伤的四个原则:面对、接受、处理、放下。是倾诉深刻的情感,饱含永别的深情。

离别和告别,差别是很大的。

告别,是一种积极面对。

一个如果富有告别意识,就会去主动告别,而不是被动离别。告别意识是说你要明白,今天你的爸爸妈妈今天接到病情病危通知了,你就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开始管理告别。你就会去管理绝望而不是被绝望管理。你就是死亡这个黑暗房间的主人,而不是被突如其来的不确定性无情吞噬的奴隶。中国人为什么特别恐惧,就是因为我们生活中不确定性实在是太多了。我们看不清脚下的道路和未来的方向。如果有告别意识,你就会被命运引领,“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的人,命运拖着走”。

告别,是一种人生的觉醒。

一个富有告别意识的人,痛失亲人的生命断崖期就会成为生命的教育期、成长期和觉醒期。因为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就是死亡。在你最痛苦无助的时刻,我们每一个人早已枯萎的时间感、被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kingchance.com/jbzd/78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