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救世主丁元英杀富济贫的现实逻辑
就贫困而言,说扶说救都是虚妄,贫困只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找到适合贫困村自己的路,然后才能走出贫困。
事实上,贫困客观存在,需要贫困,如果没有贫困,特权、阶层、教育、医疗、卫生就不是一个付费的项目,而是一个普世意义的公益和慈善,是基础服务,也是社会福利。
就贫困而言,有历史遗留问题,有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因,也有各种各样的要素和因素制约着,丁元英的杀富济贫,充其量就是给一个癌症病人输血一样,输一次和输十次没有分别,究根到底,王庙村要在杀富济贫中学会适应市场环境,学会生存之道,甚至学会战略储备和人才储备。
丁元英或者豆豆架构了一个以文化为核心的思维模型,认为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强势文化就是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水平,期望破格获取,被恩赐和恩典的文化。
就扶贫而言,救贫贫不离,杀富富不去,贫富贵贱都是自身文化属性的塑造,没有一成不变的命运,只有一成不变的人,没有系统设定的命运,没有穷到死的宿命。那么穷富差距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更多的是精神追求的缺失。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只有满足底层的需要,需要才会跃迁,那么精神追求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所以对于底层人民来说,这本身就是个笑话,没有物质前提的保障,精神追求容易饿死人。
那么王庙村扶贫成功了吗?这是带疑问号的,可能比之前的王庙村(青壮年娶不到媳妇,赚不到钱,甚至找不到安身立命的工作)要好太多,毕竟除了靠天吃饭,确实有其他副业收入。
但是本质上还是没有脱贫,没有适应市场竞争的技能、文化、以及生存技能,没有管理风险和控制风险投资的方法,以及没有终生学习,勘破资本迷局背后的游戏规则。
无一例外,在中国这样的大环境下,贫困村脱贫主要还是靠村子自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贫困村脱贫的方式就是重构生产力结构和生产方式,无论是华西村还是小岗村,包产到户也好,还是责任承包也好,一定要发展乡镇企业、集体企业、以及大型配套的公共设施和物业管理,走新型农业城镇化建设。
就像《大江大河》中雷东宝、杨巡、宋运辉一样,发挥自身优势,和当地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把文化、旅游、生态、以及服务业做成一套服务链,输入价值观,然后竞争。
如何走出贫困,已经不是个体问题,是时代问题,每一人不曾贫困,有人物质生活贫困,有人精神文明贫困,有人心理健康贫困,有人生活方式贫困,贫困无处不在,我们在对抗贫困吗?还是贫困淹没我们。
造成贫困的要素有很多种,文化确实是重要的一环,这个社会有阶层,有层次,五花八门,三教九流,毫无疑问,就连贫困本身也充满了差异化。
人生就是明知道是骗局也要坚持走下去,因为不到最后,根本不清楚谁出千,那么就不能拿贫困说事,贫困绝对不是论证得到结果,也不是讲演得到的课程,而是孜孜不倦地追求,就像老人治理沙漠化,就像愚公移山,明知不可能,但是还要有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的精神和意志,搬走这几座大山。
太多太多人走在扶贫的第一线,不否定精准扶贫和产业扶贫的思路,不否定我们祖祖辈辈为扶贫努力的成绩和历史,但是贫困是从古至今一直都在努力完成的工作任务,无论是农民起义还是革命,无论是变法还是强国,我们都有一个前提,主权完整,而且民族统一。
那么贫困的乡村如何走出贫困,事实上,西北放牧和养殖产业已经几千年了,杭州丝绸、织锦也是世界工艺,但是全球化的今天,给我们赋予更多的东西,我们要掌握内容创作技能,虚拟人设搭建,供应链管理,还有管理、运营方面的技能。
现实地生活告诉我们,文盲不是没读过书,而是不会思考,提供不出来系统解决方案的人,以及无法通过见自己、见他人、见众生来成就自己。
一味的站别人立场考虑问题、换位思考是思考的前提,但是尊重自己的客观实际,利用好身边的资源,让资源优化配置,把稀缺换成钱,然后享受生活才是王道。
穷,不害怕,计划不到一辈子穷,要践行一个理念,要改革自己认知局限,让自己成为调节供需的最佳战力输出为主。
道路有且只有一条,实事求是,见路不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结合当地人财物,政策、市场、以及信息,通过核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把当地的优势通过打好组合牌、知识产权牌、技术封锁牌、以及知名品牌牌。
记得水木然说过,自古以来就赚7种钱。
第一、认知差的钱
第二、信息差的钱
第三、执行力的钱
第四、互联网的钱
第五、风口的钱
第六、运气的钱
第七、勤奋的钱
那么扶贫也好,救困也好,都脱离不了资金周转和资金使用效率,要学会利用杠杆原理,让劳动创造价值,交换创造价值,流通变现价值。
根本不害怕没钱赚,害怕不懂规则和套路,不会做局和谋略,不管道德、仁义、文化、只论输赢,不论对错,学会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学会师出有名,名正言顺。
学会借用别人的资源来完成自我梦想实现,至少要学会不择手段和不要脸,学会自律,学会包容世间一切丑陋,和高尚,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君子不器。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kingchance.com/jbzd/9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