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心的远敌是愤怒和仇恨,近敌就是欲望
问:如果长期把痛苦封锁起来,要怎样恢复对痛苦的觉知?
答:你指的是情感的痛苦?
问:不!我指的是身体、心灵或情感,任何种类的痛苦。
答:人是可以重新恢复知觉,提供痛苦重现的空间,接受它并慈悲对待它,给它空间让它说出想说的。我们的生命处于享乐和痛苦的分法之间-----企图避免痛苦和追求享乐之间。
问:关于转化情绪,人如何将痛苦的情绪转为对修行有益的燃料?
答:从某方面来看,佛教一切的修行都在把负面情绪转化为正面的,其中的做法又分许多层次。所以,这是个很大的问题。简单说,我们首先要认知发生的事情,然后接受它,这不代表我们必须同意或不同意,如果我们产生愤怒的感觉,一定要先认知这感觉,然后接受自己有这些感觉。如果我们不接受,而是拒绝,我们就把进一步的沟通切断了。
接下来来就要视情况而定。以愤怒为例,有许多应对的方法。我们「以用正面的情绪来取代负面的情绪,就像插入一块更好的楔木取代旧的,旧的楔木会掉出来。如果我们很愤怒,就可以修慈悲观,有许多修悲观的书和教导。我们在修慈悲观时,首先把爱导向自己,我想这个修法在西方是很贴切,因为,一如一位上师曾经说过的,西方人和西藏地区的人的主要差别之一是,西藏地区的人普遍对自己的感觉相当好,然而他见过的大部分西方人,并不是真正喜欢自己,他们甚至会恨自己,而且非常不愿意原谅自己,这很奇怪。
所以,当我们试图消除愤怒时,首先要和自己和平相处。毕竟,如果我们对自己怀抱愤怒,还以为这种愤怒不会转变为对他人的愤怒,这是错误的幻想。如果我们仍然紧抓愤怒的根源,也就是我们内心的冲突,而对自己满是悔恨、愧疚或责怪,即使我们决心要爱敌人,也是没有用的。
首先,我们必须努力接受自己,真正做到对自己友善,对自己有慈悲心。我们本来就应该对所有众生都关爱和慈悲,既然我们自己也是众生,我们首先要负责的众生就是自己,一定要对自己仁慈。我不明白西方人为什么对自己这样粗暴,他们能看见自己所有的缺点,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优点。他们很乐意告诉别人“我是个非常容易生气的人”,却不愿对自己说“我很容易生气,但我也很慷慨”。
所以,当我们对治如愤怒之类的负面情绪时,首先要和自己和平相处,有一些禅修的方法可以用。当我们培养出对自己真诚的友谊时,要继续培养并将它散播出去。一开始先送给某位我们关心的人,但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吸引你的异性身上,因为慈悲心的远敌是愤怒和仇恨,近敌就是欲望。慈悲心没有攫取、执着,它纯然是无条件的爱,希望他人快乐。所以,当我们练习给予慈悲时,可以从一位自己喜爱的人开始,自古以来我们称这种人为“施主”,他是任何一位曾经对我们很仁慈,使我们觉得很温暧的人,我们怀念这个人,想着:“愿你吉祥如意。”希望他们远离灾难,试着真正为他们祝福。
一旦培养出这些感觉,接下来将它给予某位中立人物,他是我们常常见到的人,但是没有什么好恶的感觉。然后,我们对某位很难相处的人做同样的练习,就是让我们常生气的那个人。我们一直试着对这个人培养慈悲心,如果这种感觉培养不出来,没有关系,我们再回去观修某位喜爱的人,然后是某位中立者,直到效果产生。
这个对治愤怒的方法已经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佛陀说:“仇恨不能终止仇恨,仇恨只能被爱终止。这是永恒的法则。”但是我们必须付诸努力。这是传统对治愤怒的方法,还有一些传统方法可以对治其他的情绪,每一种情绪都有解药,都有相反的情绪来平衡。譬如,对性欲过盛苦恼的人,可以建议他观想身体的不可爱面,观想身体从头发到脚底,没有皮肤,只有脑、心脏、胃肠,没有一样是美丽或能引起欲望的,观想从身体里冒出的所有东西,譬如汗、鼻涕、粪便、尿,即使它来自你的爱人,没有一样是可爱的。我们开始发现,身体其实没有我们欲望所创造的那么吸引人,这是对治对身体执着,或是对他人产生过度性欲的解药。
另一个应付负面情绪的方法是,一旦我们培养出很强的觉照力,每当念头和情绪生起,就能看见它的本质,不至于跳进去而被卷入。当我们看透它,就会发现它并不坚固,是透明和流动的,它的本质是空的。如果我们能在念头和情绪生起时立刻看见,在这个刹那,我们可以将它转化为巨大的纯净能量的来源,同时为我们带来极敏锐的观慧。所有负面情绪的根源都是某种形式的智慧能量——是被扭曲的智慧能量,所以在大乘佛教(尤其是金刚乘),这些负面情绪没有被根除,可以透过其本性理解它们,而让我们了解它真正的本质,它使我们接近非常深层的纯净能量。但这是假设已有很强的觉照力,如果我们具有这种觉照力,不管面临什么事,当下自然得到解脱,问题就不复存在了。
问:您谈到对亲近的人,譬如家人,修慈悲心的重要性。但如果有许多冲突,您真的认为和他们相处,比离开他们,直到自己培养出慈悲心更好吗?
答:如果你处于一种很难应付的情况,觉得脆弱或无力,那么,离开一段时间修慈悲心或许有帮助。当然,如果无法离开,那么你只好在这狮子群中修了。但是,刚开始修,处于较平和的气氛中的确比较客易,那样不会觉得太受威胁。
问:您是不是指最后最好还是面对这些情况?
答:是的。事实上,最后我们都可以应付所有发生的事情。我不是说要去找特别讨厌或难处的人,因为他们总是会出现。但是,如果他们已经存在,你就要面对这种情况了。重点是培养足够的内在力量和清明来应付这些情况,当我们懂得善巧应对这些状况,它似乎就不是那么困难了。
问:所以,不需要出去寻找难于相处的人?
答:完全不需要,他们会出现的。佛陀赞叹善知识,这是他一再强调的事情之一。他说,我们应该寻找好的朋友,好朋友意指那些道德和心灵都比我们高超,或至少和我们相等的人。我们应该有一些朋友鼓励我们培养美德,同时应该尽量避免坏朋友-----那些以负面行为影响我们的人。
问:我以为重点是能够应付所有的人,包括最难于相处的人?
答:当我们的心灵够强健时,就能够应付所有的人。但是,如果我们很容易受身边的人影响,而我们又可以选择时,选择对心灵有帮助的人做朋友是合理的。当然,一旦我们具备内在力量能够利益他人,我们和任何人在一起都可以。但如果我们还是脆弱又容易受影响,那么我们既不能利益他人,也不能利益自己
问:所以,离开某些对我们造成困扰的人是对的?
答:是的。如果你还没有达到能够利益他人而不被拖累的地步,何必被牵扯呢?我们最好选择能够使自己得到启发、快乐、和谐的人,以及那些增长我们内心养分特质的人。
问:如何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在利益他人?您先前谈到每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
答:我们必须检验自己的动机,当然我们几乎能为所有事情辩解。甚至波布(Polpot,译注:柬埔寨独裁者,年上台,其后杀戮几百万百姓)都宣称自己是无罪的,他坚持没有做错事,他不了解每个人为什么都那样愤怒,而这是在造成两百万人死亡之后!但是,如果我们有诚心,应该检查自己的行为,包括身、口、意的业,它是出于幻觉、因惑、贪婪、执着、厌恶、愤怒、嫉妒、骄傲,还是出于谅解、爱、慷慨?我们必须自问行为后面隐藏的究竟是什么。如果动机是正面的,行为或许也是正面的;如果动机是负面的,即使我们的行为在别人眼中是好的,结果恐怕也会是负面的。同时,我们必须有长远的眼光,这就像将石块投入湖里,如果产生了涟漪,会有什么结果?它将如何影响人?我们应该看宽广的景象,觉察自己的语言和行为确实影响他人,只说“没关系,责任由我来承担”是不够的。
问:我想在某些情况下必须非常善巧,觉察到对方是不是受到伤害,即使同样的行为可能对其他人不会造成伤害。譬如,如果想照顾某人,他可能因此感到受伤,而我们却不知道。
答:我们需要培养一种看清周遭情况的能力,并判断自己的动机是不是真的想帮忙。当然,我们都在学习,都会犯错误,但重点在于培养清晰观照情况的能力,并且适当地应对。当然,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不怪罪他人。做选择往往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不应冲动地跳进去,应该察看有什么选择,试着做最聪明的事。
问:开悟(体会到不二)是不是有层次之分?如果有,是什么层次?有时人能够超越单一的感觉。开悟或觉知有没有不同的层次?
答:开悟就是开悟,正如蓝天就是蓝天。但是,有些人只瞥见蓝天一眼,云层离开一会儿,后来又聚集了。对于一些人,云层离开后维持相当长久的时间;只有很少数的人,云层离开后再也没有回来。
问:他们是如何办到的?
答:他们或许在前世有非常深的经验,在这一世,他们只是恢复过去的证悟。我想这是唯一的理由,因为它的出现是自发、自然的,心再也没有回到无明的状态,他们个保持着这种觉知。譬如本世纪的拉玛那?玛哈希(RamanaMaharshi),他大约十六岁经历到使他永远改变的经验。但大部分人只有灵光一现,短暂看见非常清明的境界,没有观也没有观者,只有广大的觉知,但后来就又消失了。
问:它为什么消失了?
答:因为心的惯性太强烈了。我们的内心深藏着无明、混沌和麻木。
问:您的意思是人回到旧有的思想模式?
答:是的。重点是尽量试着了解并重复这种灵光一现,直到逐渐延长它。有许多这类禅修方式的书籍,你可能有一本非常厚的书,前几页讨论瞥见心性之前应该做的事,其余都在讨论之后应该做哪些事,因为你必须学习如何了解它,延长它,如何将它融入你的意念以及日
常生活中。
问:您对灵光一现应该有所了解。如果在瞥见心性以前应该做这业事,之后应该做那些事,这是不是指它还算是相当容易成就的?
答:有一回,一位住在拉乎尔的美国女尼告诉我一个故事,当时她和一些僧人同坐在喜玛拉雅山谷一个屋顶上,这些僧人问她:“你第一次证悟心性是什么时候?”她说:“我从来没有证悟心性。”他们说“不要紧,你可以告诉我们,我们是你的师兄弟,说吧。”她说:“没有!我从来没有过。”僧人只是看着她,好像在说:“什么?”
问:她真的有开悟经验吗?
答:没有。但是,这些僧人不相信她,他们以为她只是害羞,你无法从外表看出这件事。他们不是佛,只是普通僧人,但是他们修了很多法,对他们而言,开悟没什么特别,所以,他们不相信她没有开悟。我们的心复杂极了,即使最筒单的事情,还去分析、拆解它们,让它们变得极为复杂。由于我们的云层一选迭地堆积,以至于很难找到一个空隙看见心性。然而,这些僧人没有电视机、收音机、小说、杂志,他们几乎从不看报纸,他们的心真的十分简单、空性,这是很好的。如果有人对他们说“你做这件事”,他们就做,他们不需要分析、了解,或是陷入各种情绪纠缠。其实西方人也能做到,心性就是心性,没有西藏地区的人或西方人之分;天空就是天空,不论它是在澳洲或在西藏地区的上方。
问:我过去曾经因打坐到浑然忘我的状态而有所挣扎,我达到一种只能称之为虚无的境地,我的意思是说,我完全平静、无欲。但是这种虚无似乎很冷漠,有点无情。当您说从空性中生起真正的慈悲心,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拥抱了空性,因为我害怕失去“自我”。对我而言,在禅坐中所面对的虚无,并不是愉快的事情。
答:或许这是事实,或许自我设了恐惧这个防线,好像站在一个深沟的边缘,害怕向下跳。
问:我觉得如果自己再继续深入下去,将不断向下沉,没有办法出来。
答:嗯!或许自我会继续沉没不出来。
问:但是,经验到这件事情的,究竟是什么东西?
答:那不是自我。当我们经验到无为法,我们不会消失或变成宇宙里的小点。从某个角度来说,我们会第一次真正充满生气,如我之前说的,好像从睡眠中清醒过来。但是,这种清醒和平常的“自我”无关,它完全超越一切,更加地辽阔和鲜明,不再因“自我”而和所有众生分离,而是和所有众生连结在一起。自我知道这是死亡,所以,它产生极大的恐惧。
问:是不是所有进入这条道路的人都会感到这种恐惧?
答:大部分的人是。恐惧是自我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当我们依照佛教方式禅修,一开始总是皈依佛、法、僧,然后发菩萨愿来为所有众生开悟,而不是为自己。接下来我们修上师相应法,观想众多老师以及从本初佛开始的传承,并将他们溶入我们自身,保护我们。我们好像被佛捧在手里,没有任何事能伤害我们。怀着这种内在的保障,我们获得跃进的勇气。
问:是什么引发了静坐时的情绪,譬如哭泣和其他种类的能量?
答:我们为这些能量创造出空间,让这些紧密隐藏的小结解开。这些小结是我们不知不觉压抑的情绪、恐惧、焦虑和喜悦,而被我们肤浅嘈杂的心念刻意忽略了。当你静坐时,心安静下来,便腾出空间,允许事物浮到表面上。于是,各种情绪都上来了,有些人开始笑,有些人开始哭,有些人恐惧,有些人欢喜。所有事情都跑出来了,你只要让它出来,认识它,接受它,然后让它消失。
问:那些从身体产生的能量呢?它们是不是来自相同的源头?
答:是的!道理一样。当你静坐,你的心和气(身体的内在能量)两者非常密切地连结。当心变得更加专注时,也会影响身体的气,身体的气开始聚集和活动。藏传佛教有一种双重的修法,首先有意识地控制气来影响心,其次运用心来影响,两者相辅相成。
问:如果在禅坐中产生发疯或出窍的经验怎么办?
答:如果你有这种感觉,并觉得受威胁,最好将意识固守在体内,譬如,专注在入息和出息。当你专注在呼吸的出入时,就不会跑到任何其他地方。
问:您认为在危机中试着静坐好不好?
答:坐下来和出入息结合,并试着把念头放下是很好的。如果佛教有口号,那就是“放下。
问:愤怒和自我是什么关系?
答:愤怒是自我的伟大拥护者之一,它同时也会让自我觉得伟大和可怕。当愤怒在心中生起时,我们应该意识到它、认识它,如果可能,不要认同它,不要想这是“我的”愤怒,只要认识它其实是一种心理状态。然后,如果可能,把它丢下。如果我们看得非常清楚,在真正看见的那个剎那,它会自然而然地转化,然而这需要非常敏锐的观慧。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对治愤怒的方法。其一,提醒自己,对方会这么做是有其因缘的。如果我们考虑他们的背景、教育、想法及动机,就能看清他们为什么这样做,然后,我们会更清楚愤怒来自哪里,并了解到愤怒不是适当的反应,或许还有更适当的方式,一种比愤怒更好的反应。
问:如何帮助一个非常害怕死亡的人?
答:你知道,我来到澳洲已经探访过大约六七个濒临死亡的人,我遇见的这些人都好极了。其中一位罹患某种神经中枢的疾病,她的沟通方式是,只能用一只手指非常缓慢地在计算机屏幕上打字。我还见到其他得癌症或各种疾病的人,他们都有家人并且非常活跃,其中一位还是瑜伽老师。他们都是在某一天突然发现得了致命的疾病,而且只剩下极短的岁月。
几天前,我遇见一位罹患癌症濒临死亡的女人,她告诉我她只剩大约三周的生命。我说:“嗯!你知道,其实你非常幸运,因为我们都必须死亡。生命中唯一确定的事就是死亡,我们是不是还有一口气,谁知道?但是我们将会死去,这是必然的。”大部分人从不思考死亡这个问题,直到突然要面对它,所以人们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从来不曾想过这个问题,还有许多尚未处理的混乱关系,因为他们以为自己将水远活下去。
如果你有这个伟大的机会,知道自己突然间就要死去了,那么这是最后一次决定什么事重要什么不重要、什么念头重要什么不重要、什么情感值得保留什么不必保留的好机会,这是个面对重要和不重要事情的大好机会。死亡不是一件坏事,我们都会离开这世界,但是,我们一定要利用这个机会成长,好好整理人际关系,只有爱着,真正面对自己,没有遗憾地逝去。我们应该觉得自己曾经好好活过,现在离开没有问题。如果我们面临即将死亡的事实,要知道,我们每一个人总免不了一死,只是没有觉察罢了,如果我们被迫面对这个事实,那么,这是内心大幅转化的绝佳机会。所有人都是这样,刚开始时盲目惊慌,接着深深地懊悔,然后愤怒和怨恨,因为他们就要离开孩子和配偶了。大部分人觉得活得不够久,多数才活到四十几岁,觉得还有许多事要做,但是他们最后都克服月了这一阶段,然后可以说:现在我准备好要离开了,我每天都流一点眼泪,但是,还好。”
问:有些人临死时非常恐惧,我们应该如何处处理理这种恐惧?有些人或许把所有该了结的事情都已经了结,但是他们对死亡还是很害怕。
答:就个人而言,我会告诉害怕死亡的人,真的没什么好害怕的。这是个伟大的冒险,我们已经生死过许多次,这只是自然现象,如同树木和植物,我们不停地循环,在生态学上,这甚至是健康的。基本上如果你的人生是正派的,没有故意害人,如果你是个仁慈、诚实、高尚的人,当你死时,就没什么好怕的。我们死后将接收到自己心中留下的投影,我们遇见的众生,会和我们的层次十分相似。
还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意识不会死亡,只有肉体会死亡,而我们不是这个身休,我们之所以害忙,是因为认同身体。一旦,我们觉悟自己并不是这个身体,我们所认同的“心”会继续下去,那么,还有什么好怕的?有濒死经验或有天眼通的人,他们都同意死亡一点也不可怕。除非你曾经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人,生命充满了仇恨和愤怒,喜欢伤害别人,那么,你害怕是有道理的,但是对一般人来说,没什么好害怕的。
我想,当我们和害怕死亡的人在一起时,和他们谈论死亡是重要的,因为他们可能处于拒绝死亡的状态。你要和他们谈论死亡,让他们也能自在地谈论,这样做通常会让他们如释重负,因为他们身边的人都还处于拒绝状态。死亡是个大禁忌,人们通常不愿谈它。他们会告诉你自己有多重性高潮,或其他各种各样的事,唯独不谈死亡,因为他们羞于提到死亡。说出不可说的事是很大的解脱,尤其对于正在面对的人来说。
问:自杀和安乐死是不是把我们应该经历的过程切短了?
答:自杀和安乐死将人可能转化的时间剥夺了。如果你得了可怕的疾病,真是糟糕,当然它还伴随着惊慌、疼痛等。我有一位做护士的朋友,医院上班。她说:一万面,你因为看见这些美丽的小孩由于癌症入院,心如刀割和极度沮丧;另一方面,你也可以看见许多癌症病人入院时带着拒绝、愤怒和怨恨,但一天天过去,他们内心的变化逐渐增加,大部分人最后都充满光明。如果你在生命仍处于惊慌或拒绝时,就将它切断,你就没有给自己转化的机会。
问:我还有一种想法,这可以救活许多被宣判无救的人。
答:太对了。你会因此严肃对待生命,觉得生命非常宝贵,不再浪费它。我第一次从印度回到英国时,初次见到了我八岁的表弟,他在我离开英国前往印度后才出生。他得了胞囊纤维症,肺里充满痰,让他不能呼吸,所以,他每天必须倒立两个半小时,让我的阿姨为他拍背,把上升的痰吐掉。大部分食物他都不能吃,因为它们会生痰。他经常处于身体的痛苦中,常常室息,每天都要有人为他拍背。但是,他是个非常快乐的小男孩,非常开朗、聪明、友善。
我第一次遇见他,他正在做昆虫的小塑料模型,他问我要什么模型,我看着蝎子和蜘蛛说:“我想要一只青蛙。”他问什么颜色,我说绿色。于是,他为我做了一只很漂亮的绿青蛙。他非常地温柔、快乐、喜悦。过了不久,他病得很严重,医院。因为生病,他知道自己只有短暂的生命,所以不能把它浪费在消极、悲叹和呻吟中,他没有时间消极,他的时间只用来自得其乐和交朋友,并在死前尽量发觉这一切。这对我的阿姨来说也是个很伟大的经验,她学到许多东西。
问:我们都受自己的教育和环境所影响,是不是这些造成了我们的独特性?
答:从佛教徒的观点来看,每个人的独特性来自前世的累积。婴儿并不是完全空白地来到人间,当你直视婴儿的眼睛,婴儿已经是一个人了。我们具备所有来自前世和今生的熏染和习气,重点是,要看待这些只是种种的熏染,而不要想这是“我。”
问:所以,当我们达到这种境界,是不是代表我们已经达到某种宇宙性的层次?或者还是独立的个人?
答:当你达到绝对的心性,你是宇宙也是独立个体。佛陀说:“我也运用概念,但我不再被它愚弄。”换句话说,我们还是能够利用自己的个性,但是不被它所利用。让我说个例子,假设我们都在看一个白色大银幕,银幕上放映着电影,我们观赏电影,它的节奏很快,电影里什么人物都有,英雄、女侠和恶棍,你想着:“噢!天哪,这个女侠是不是能够得到英雄?”很不幸,英雄走掉了,一会儿,他又回来了。电影里有笑有泪,最后是快乐的结局,每个人带着笑容走出戏院。我们对电影全神贯注,看戏时,相信它是真的。
但是,如果你不看银幕,把眼光转向放映机射出的灯光,你会发现光其实是穿过一格一格透明的胶卷底片传过来的,这些底片速度快极了,所以看来好像人在动作,其实它只是银幕上平面的影像,我们被愚弄了。禅坐教我们把注意力从银幕移开,转而观察这些一格格的底片,当我们开始看,它的速度开始减慢;当我们的注意力变得愈来愈敏锐清晰时,这一格格底片终于被分开了。
这一格格胶卷底片就是我们心的片断,它们连成像链子一样,当链子断开,我们开始看见放映机后面的光。当我们觉悟自己是放映机射出的光时,我们还是可以看电影,但不会再真正相信电影了。因为我们知道它只是透过这些一格格透明底片,被放映在银幕上的一部电影而已。你能了解吗?
问:是不是有灵界众生在引领我们的生命,并带领我们从死亡到新的生命?有没有天使和我们在一起?
答:噢!你现在是向一位前通灵人发问,我个人是相信的,但这不只是我个人的信仰,佛教大体上也这样认为。有许多层次的众生是我们肉眼所看不见的,他们可以说是住在各种不同的频率里,有些的悟境非常高深,我们称之为佛。佛和菩萨帮助我们,不审判我们,也不支配我们的生活,只是帮忙。如果我们开放自己,祈求他们帮助,倘若这是在我们的因果范围之内,他们就帮助。还有一些低层次的众生,他们的悟境不深,但如果动机纯正,他们也会帮忙。佛和菩萨给我们精神上的帮助,我们向他们祈求的是心灵的祝福;其他较低的众生,或许可以向他们祈求更多世俗的福报。
宇宙里还有一些十分邪恶的众生,会造成伤害。但是,如果你真心真意地皈依佛菩萨,因为他们的加持力量非常大,这些邪恶众生不能伤害你,不论你修什么都一样,因为光明能够立刻摧毁黑暗。还有人相信,有一些没有形体且相当普通的众生,他们为了修炼爱和智慧,所以志愿帮助世人。同样的,如果你向他们打开胸怀,便很容易得到帮助。我认为,我们确实被这些众生所环绕,并不孤单。我们只要祈求,如果所求是有益又能够办到的(因为有时候我们所祈求的东西不是我们需要的),他们就会帮助我们。
问:您认为基督徒最能从佛教学到什么?
答:基督徒似乎最希望向佛教学习如何静坐。
问:这是不是也是您的想法?
答:是的。佛教徒有很好的方法。他们对心理学了解很深刻,尤其是心灵心理学。它不预设任何信仰系统,所以适用于各种信仰的人们而能利益每个人。当我住在意大利时,遇到许多基督教神父和修女,他们很愉快地练习佛教静坐。
问:您为什么说自己是前通灵人?
答:我是在通灵环境里长大的。我家曾经每周都举办降灵会,现在我已不介入这些事了,但是,我还是保留一些通灵人对死亡和死后的看法,它还算吻合佛教观念。但是,你要小心,它有点不正统,但不是非常不正统。佛教徒也相信,我死后将进入中阴身,你在那里会遇见频率相同的众生。所以,在这一生里,最重要的是修炼心性,提升心灵层次,当我们死亡时,便能够投射出我们真正希望再遇见的众生。
所有事物都是我们心的投射,正如物质世界,也是我们的投射,我们都活在自己的投射中。这是有物理根据的,不是随便说说的。由于每个人都依据自己的诠释来看事情,所以我们都投射出自己的电影。当身体死亡后,我们不再有这个物质的据点时,心将创造出仿佛是真实的外在景象。所以,趁我们还有机会的时候,写一个好剧本是很重要的,因为,接下来我们将完全卷入这部电影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akingchance.com/lcbx/7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