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这样的英语翻译对还是错了解

这段时间要说最火的热点,毫无疑问,就是电影《我不是药神》,不管是朋友圈,还是各大主流媒体网站,基本都被这部揭露现实现象的电影所攻占。

然而就有小伙伴在后台问说,为什么这部电影的英语译名这么奇怪呢?

不知道其他小伙伴有没有留意到,这部电影的翻译不像平常的电影的翻译,而是做了更深层次的翻译——意译。

像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英文译名是”IAmNotMadameBovary”,而《食神》的英文译名则是”TheGodofCookery”,所以按照这个套路来看,《我不是药神》应该叫做”IAmNotGodofMedicine”。

然而,翻译人员并没有做这样生硬的直译,而是为了让名字更加有深意,更加能让人看懂,采取了意译的方法,翻译为”DyingtoSurvive”(拼命生存)。

英语中,有一个词组:bedyingtodosomething

英语解释:tobeextremelyeagertohaveordosomething

意思就是说,非常渴望做某事,渴望得到什么。

例如说,Imdyingtohearyournews.(我非常渴望听到你的消息。)

“拼命生存”,毫无疑问,这样的翻译是对电影内容最好的阐释。

罐头菌一直相信,好的电影是能讲好出一个好的故事,但是优秀的电影不能仅仅局限于讲故事,在讲故事之余,还要能传达出历史实况,或者现实的现状,又或者是社会的难处。

而《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做到了。电影中,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拼命,为了同病相怜的病友生存,而竭尽全力。每个人对生的渴望,对生的盼望,是那么的热切,然而,现实总是要人屈服,让人难以接受。

无独有偶,在今年的五月份,罐头菌刚看完一本书《众病之王:癌症传》。现实中,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虽然白血病并不像一般癌症一样会有肿瘤,然而,白血病确实是血癌的一种。到至今为止,大部分癌症除了化疗,放疗以及器官切除或者移植等一系列极端的治疗手段之外,能像今天的感冒药一样吃下去就能治病的药物仍没有多少种。

然而,电影中的两万四一盒的格列宁算是其中一种。格列宁的药物治疗,由于可以针对肿瘤分子进行治疗,所以相对于过往副作用极大的化疗来说,效果极好。

由于化疗的副作用极大,很多时候即使用上浑身解数,也难以存活过五年。所以对于白血病来说,化疗很容易成为一种人才两空的癌症治疗方式。

然而只要规范使用格列宁控制病情,效果甚至比骨髓移植还要好,使原本存活率只有30%的化学治疗升到飙升到现在90%存活率的药物治疗。

所以对于病人来说,这药无疑是救命星,然而碍于价格高昂,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买高昂的正规药,治好一个人可能需要一栋房子(或许还不够),要么等遥遥无期的骨髓移植(很有可能等个五六年都没有结果,并在等待中死亡)。因此,对于既付不起正规药价格,也不想在等待中死亡的病人,往往会选择电影中所说的第三条路:购买仿制药。

电影用药作为引子,其实更加多阐明的,是对于病人为“生”而拼得死去火来的这个主题。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里面,生存是最基本的要求,当生存被满足后,人才会去追求安全,被爱与尊重,实现自我这一类更加高层次的需求。但在电影中,病友们要满足最低层的生存需求早已疲于奔命了。

“dyingtosurvive”这个译名,对于整部电影的主题来看,毫无疑问是最好的诠释。

对于这部电影或者说这个翻译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做留言!

感谢大家的阅读,我是英语罐头。

快乐英语学习,放眼全球资讯,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kingchance.com/lcbx/943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