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对人的危害难道真的比癌症小吗
如果一个人医生告诉他,“你得了高血压,现在要开始治疗了”,这个人马上就万念俱灰,五雷轰顶,回家之后就开始准备后事,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人精神上有点问题?确实,高血压跟癌症相比,大家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高血压对人的危害难道真的比癌症小吗?
首都医科医院心脏中心有一位冠心病患者,姓魏,57岁,是位小学教师。前段时间学生家长误以为魏老师打了学生,把她气得够呛,结果心口疼得特别厉害。当然,魏老师的心口已经疼了10多年了,危险因素很明确,权重最大的就是高血压。
前降支刚发出不久就闭死了,血流不过去,后面的血管也就无法显影。
魏老师的高血压从二十多岁就开始了。她的母亲、舅舅、姐姐,几乎全家都高血压。魏老师自己血压最高能到mmHg,姐姐最高能到mmHg,可以算得上是遗传因素了。说起心梗,这位魏老师说,她的母亲在年的时候就过世了,当年她才上初中,母亲只有49岁。那天中午放学回家发现母亲心口疼的特别厉害,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躺也不是。她那时中午只有半个小时的吃饭时间,后来就上学去了。就在这一个下午,母亲过世了,因为心梗。魏老师晚上放学回家,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也因此,魏老师对心梗的恐惧更深。
术后,前降支恢复血供。
张健教授说,所谓“遗传性高血压”,是说父代遗传给子代的易患性,而不是遗传这个病。一个人的父亲母亲都是高血压患者,那么他的遗传背景是最强的,但即便如此他也不是生下来就是高血压。同样的继发因素,同样熬夜,普通人没事,有遗传背景就血压升高,对升压的机制的敏感性比别人强。遗传得来的是一种易患性,而不是高血压本身。
确实,作为一般群体来说,女性群体65岁以后,冠状动脉病多见。魏老师刚57岁,确实少见一些,与高血压、遗传背景都有一定关系。因为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第一推动因素,对人的血管的损害,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但是大家对高血压是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对于癌症,大家早已有足够的重视,对高血压,也应该有一样的态度。
张健,中共党员,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心血管博士后,博士生导师。
01学习经历
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师从王士雯院士,胡大一教授,欧洲心脏病协会前主席ChristianHamm教授。
02临床工作
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急诊、重症、心衰及心血管介入治疗。20多年来,个人累及完成PCI余例,冠脉旋磨术余例,IVUS余例;肾动脉支架余例;临时起搏1余例(含床旁非X线临起);IABP余例;ECMO12例;下腔静脉滤器余例;急性肺栓塞导管碎栓余例。专家门诊00余例。帮扶北京、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安徽、内蒙、辽宁、新疆等地的70医院开展心脏介入手术,累计0余例。
03科研
科研、学术理论创新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3项;参研12项。作为共同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并获CFDA医疗器械注册证。首次提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直径分型法。首次提出经冠状静脉系统IVUS导航CTO介入治疗的学术思想,TV-PCI系统已获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已完成美、欧TV-PCI系统的专利申请。成果转化中。
04学术成果
发表论文累计63篇,第一作者34篇,通讯作者16篇;SCI13篇;著作主编1部,主译1部,合著9部。8年参加汶川抗震救灾并获“向峨乡荣誉乡民”;9年参加建国60周年国庆阅兵卫勤保障;年参加上合组织军事联合演习卫勤保障救治;医院“十佳医生”荣誉称号;年获“华益慰”杯优质服务标兵;年获“人民好医生”荣誉称号。
05学术任职
国家科技部项目评审专家、首都医科大学心脏病学系委员、全国TAVI联盟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华老年急诊医学会心血管科技创新与转化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军区心血管委员会委员、解放军及北京军区科委会委员、中国心脏重症委员会金盾分会委员、《中国心血管医师》通讯编委、《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特邀审稿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akingchance.com/jbzd/7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