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岁患癌老人挖洞等死不连累子女,是父母

年12月12日,发生了这样一件令人揪心的事。湖南武冈一独居老人身患癌症后,自己挖坑钻进洞里等死。

据了解,该老人身患淋巴癌全身疼痛,子女又都在外地打工,而且几番治疗都没有治好,为了不拖累子女,才想出钻进洞里等死的办法。

其实,这个新闻最令人心酸的不是独居老人挖洞等死,而是那句不拖累子女。

连死都不怕,只怕拖累子女

黄磊在《奇葩说》里谈到,中国式父母的特点是不麻烦子女。

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别给我买东西,我什么都不缺好、好,家里一切都好……

时间一长,子女们多少感觉父母有些不领情,其实只是他们不愿意麻烦和拖累子女。

但越是不想的事情,越容易发生。

老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一老,各种疾病都找上了身,而一旦患上癌症,就意味着大笔大笔的治疗费用像流水一样哗啦啦流出去。

为了不拖累子女,父母往往选择不说,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癌症,在极端的不愿拖累子女的想法下,才发生了像湖南武冈这位老人一样的极端事件。

这样的事件并不鲜有,在很多偏远贫困的乡村,盛行着一股病态的自杀潮。

喝农药、上吊、投河……这几种悲惨的自杀途径却被这些农村老人亲切地称为药儿子绳儿子水儿子,还有老人自嘲地说,这三个儿子比亲生儿子可靠。

他们一生都在为孩子奔波劳碌,拼命为孩子盖房子、娶媳妇/嫁女儿、带孙子,这三样事情就是他们一生的任务,在完成这些任务后,人也已经衰老,身体的各个器官、机能也会随之衰竭,羸弱的身体不再能创造劳动价值,就成了子女们的累赘。

当父母们意识到自己非但不能创造价值,还会让家庭陷入困境时,他们宁可以死亡的方式,为这个家庭做出最后的贡献,实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

可怕的是,有的子女能平静地看待老人自杀的现象,认为他们已然成为一种负担,所以死得其所死得应当。老人的不拖累成了理所应当,子女也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老人给予他们最后的成全。

所谓的代际剥削就是如此,本质是仗着父母的无私大爱对他们进行从头到尾,敲入骨头吸血汲髓的剥削行为。

甚至有的子女还会代劳,对无私奉献的父母实行惨无人道的坑杀。

今年五月,陕西一男子活埋其亲生母亲,只因为照顾起来太麻烦,可怜好不容易被救出来的老母亲还不忘为儿子开罪,表示不关我儿子的事,是我自己爬进去的。

不知道这个儿子在用黄土掩埋母亲时,有没有想到母亲曾含辛茹苦将他养育成人?

父母的不拖累是他们给子女最大的温柔,而不是子女安慰自己抛弃父母时的借口。

父母之爱,是润物细无声。中国式父母不善言辞,从来不把对子女的爱宣之于口,他们将爱牢牢地塞进了子女的每一寸时光,每一刻生命里,而独自承担着忧虑和孤独。

乌鸦尚懂反哺,羔羊亦会跪乳,为人子女,怎么能不尽到赡养父母的职责?

孝顺老人不在于做表面功夫

在《二十四孝》中记载着一个叫郭巨埋儿的故事:

郭巨家境贫困,对母极孝。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觉得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

看完这则故事,令人不寒而栗。

连鲁迅先生也评论说: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

现代许多子女在奉养老人时与郭巨有着异曲同工的思维。

老人没人照顾,重金请保姆;老人的住所老旧,置办新的房屋;老人需要人陪,找最好的福利院入住……

这些是孝顺吗?只是和郭巨一样为了博取孝顺的名声,本质是一种虚伪的父慈子孝和对赡养老人的敷衍。

有人可能会反驳:我让父母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难道还不够孝顺吗?

并不是,因为这样的子女并不懂得父母真正的需求。

当代老人面临着许多的窘境

1.病痛的折磨

人一旦老去,各种疾病就会缠身,我们常常听见老人喊这也痛,那也痛,听得多了就发现老人是无病呻吟。

其实,老人对病痛的承受能力远远低于年轻人。一方面是身体机能的退化导致他们对疼痛更加敏感,另一方面则是心理上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慌。

2.跟不上智能化的脚步

前段时间,一名没有健康码的老人在安检时被拦下,很多人痛斥老人不讲道理,耽误其他人乘车。

但事实上,他只是一个跟不上智能化时代,孤独无助的老人。

大脑的退化使得老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越来越弱,他们不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是被日新月异飞速运转的世界抛弃了。

3.羞于启齿的生理和精神需求

有这样一个词语:陪床保姆,意思就是白天照顾老人的保姆也负责夜晚陪老人睡觉。

看到这个词,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老不正经、老流氓。实际上,老人也渴望爱与被爱,可在老人提出再找一个伴儿时,很多子女会毫不犹豫地否决,美其名曰怕被骗。

老人的这些生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在子女们固有的思维和自私的情绪中,被长时间的压抑和忽视了。

孝顺老人不在于物质,而在于理解老人的真实需求

透过列举的这三种老年人面临的窘境看本质,才会发现老人惧怕的不是疾病和死亡,是怕孤零零一个人躺在病床备受折磨后等待死亡;是被时代抛弃,没有人告诉他们怎么适应这社会的更新;是闲暇的时间太长,一个人捱不过漫长的夜晚。

子女能为父母做的,是理解父母的真实需求,在他们风烛残年的短暂时光里给予反馈和慰藉,不让他们孤独老去。

1.陪伴父母积极面对疾病

很多老人患的其实都是慢性病,在拖延和悲观的情绪下才发展为重症。作为子女,医院体检,及时预防,如果已经患了病,就要耐心鼓励父母积极面对,以乐观的态度过好每一天。

2.接纳、包容父母的老去

对于老人来说,线上挂号、线上支付、线上预约等网络新兴生活方式给他们带来的是看病难、买菜难、出门难。

时代不会等待老人,但我们可以。

作为子女,应当对父母多保留一些理解和耐心,告诉他们不会不要紧,我教你没什么难的,一切有我在,照顾老人的情绪,包容他们的迟钝。

3.理解父母的孤独,鼓励他们追求幸福

为了子女,父母已经奉献了一生,当他们孑然一身站在距离人生终点不远的地方时,才发现自己的人生留下了太多的遗憾。

子女无法永远陪伴父母,但可以鼓励他们追求曾经不能实现的梦想和幸福。一场年轻时没时间奔赴的旅行,一个没有坚持学下去的爱好,一段平淡相守的夕阳恋……都能让他们在有限的生命里真正为自己而活。

著名作家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父母在,你回头就能看见,父母不在,就再也没有归去的港湾。

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到父母离去才遗憾没能好好陪父母走完最后这一程。

人生科学系统:你的人生不止如此!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kingchance.com/jbzd/91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