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肿瘤日癌症或成医生职业病,中国医生何

今天是世界肿瘤日。当我们提及肿瘤时,首先想到的是医生,却忽略了医生也可能成为病人。

1

行医40年、曾在癌症治疗领域获过多项殊荣的杨育正医生,被诊断出了癌症。

在患癌之前,杨育医院的院长,素有“接生大王”之称,最高纪录一个月接生名婴儿,同时也是妇科癌症治疗领域的权威。但是,他本人却在年,被诊断出了淋巴癌。

“一瞬間,我立即由‘体验组’的医生,成了‘被体验组’的患者。”他这样说道。

在反思患癌的原因时,杨育正医生不由得感概:年轻时为了工作,经常一天只睡三小时,长期活在压力之中。终其一生,他都在努力为工作和家庭负责,但终于轮到他能为自己做点什么时,时间却没有为他停留。

最令人难过的是,杨育正医生的情况,在医生行业当中,绝非孤例。

传统刻板印象中,人们眼中的医生总是一副救死扶伤、无所不能的模样,但事实就是,除去职业滤镜,医生和普通人一样,只是血肉之躯,也会生病,甚至会比普通人更容易罹患个别种类的癌症。

也许,我们是时候正视医护行业的痛点,多点关心医生自身的健康问题了。

2

在很多人印象中,医生是不容易得病的,毕竟整天和疾病打交道,怎么会连自己病了都不知道呢?

但很遗憾的是,事实还真的出乎人们意料。

年,医院官方博客发文,称医院35岁以上的员工进行体检之后,发现有多人有甲状腺包块,其中确诊甲状腺癌的有40人。女性甲状腺结节检出率为52.55%,高于男性的44.34%。

究其原因,很有可能是医护人员工作环境中的辐射,以及消毒用的碘伏。

除了工作环境中的辐射,医护人员经常值夜班也许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年2月,发表在Cancer杂志的一项超过46万名参与者的研究显示,夜间光照可能大幅增加甲状腺癌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女性。

研究结果显示,较高水平的夜间光照暴露与甲状腺癌风险呈正相关。具体而言,与最低的五分位数的夜间光照相比,最高的五分位数人群患甲状腺癌风险增加55%。(详情可点击往期文章:Cancer:46万大数据研究!夜间光照患甲状腺癌风险增加55%)

而这样的案例对于整个医疗行业来说,只是冰山一角,特殊的工作性质,以及客观难以防护的工作环境,都令癌症成为了医生护士们的“职业病”。

巨大的工作压力,令医生“累觉不爱”

医学界的有一个共识,癌症的产生,和患者长期积累的心理压力息息相关。而不幸的就是,医护,就是压力最大、强度最高,且最得不到别人理解的工种之一。

纵观所有医生患癌的病例,几乎无一例外,都提到了工作压力的问题。

年6月23日,我国结直肠癌专家、医院副院长王磊教授,因罹患胰腺癌去世,年仅50岁。患病后他曾对妻子说:“如果我慢一点,或许也就不是今天的结局了。”

但哪怕他自己都这样说了,在确诊癌症后,王磊教授也一连3晚,完成了3台手术。

医生的辛苦,只有业内人才能明白。病人多、矛盾多、值班忙、饿肚子,都只是常态,真做手术忙起来的时候,根本连喝水都成了奢侈,只能靠葡萄糖“续命”,做完手术直接躺地上当休息。

这都算了,怕就怕喝瓶葡萄糖,还被人质疑“谁付钱”。

好不容易不用值班、做手术或查房的时候,等待医生们的就是这些……

难以想象的工作压力,再加上群众的普遍不理解,令医护人员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世人皆道医生好,收入高,够体面,有红包,但只有医生自己知道,这个行业,就是一座围城。

医生罹患癌症,表面上是病,实际上,都是累出来的。

缺乏保护的工作环境,令医护人员频频“中招”

说到这里,可能依然有人不服气:“哪个行业压力不大,就医生娇贵?”

如果说压力还不能成为导致医生患癌的最主要因素的话,那么特殊的工作环境,绝对是。

根据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医疗照射已成为中国目前最大的人工电离辐射来源,在其他人用个wifi都怕得癌症、去医院照个X光也得犹豫半天的时候,医护人员们,正随时随地暴露在布满医疗辐射的环境之中。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医疗用品产生的污染物,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医护人员的患癌风险,如电刀产生的烟雾、刺鼻的骨水泥以及高浓度的消毒剂,以及长期接触积累到身体中的药物等。

SCI期刊(OncologyNursingForum)曾提到危险药物暴露给医护人员带来的健康风险,比如长期低剂量接触化疗药物,会破坏护士体内细胞的DNA;还有一些药物,如环磷酰胺和噻替哌等,本身就有明显的致癌性。

而上述的这么多致癌因素,都是医护人员客观无可避免,又极度难以防护的。

侥幸疏忽的心态,令医生掉以轻心

最后,还有一个主观上的原因,在患癌的医护人员中比较常见,就是侥幸疏忽的心态。

医护人员,本就见惯了疾病和生死,不像其他人那样患得患失,再加上工作过于繁忙,医生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太严重的职业病,习以为常之后,反而更容易忽略身体的警告。

虽然也有数据表明,医生患癌之后,治愈率高达80%,比普通人高出一倍,这和医生的专业知识以及积极配合治疗的态度是有关的。

但这并不代表,医生就可以无视自身健康风险,更不代表,整个医疗行业,乃至普罗大众,都对医护人员的窘境视而不见。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面对这些年来越来越密集的医护人员患癌案例,我们做的应该是反思,这绝非医生或护士的悲剧,也不只是医疗领域的悲剧,而是全社会的悲剧。

3

大家都知道当医生不易,但很少人知道当一名中国医生究竟有多不易。据IndexMundi统计,截至年,中国的医生密度只有1.98/0人,在全世界排名91,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肉眼可见的人才紧缺,令在职医生们承受了这个岗位不该承受之重,超时工作、地狱强度、医患矛盾等等常见的问题,都因此有了滋长的土壤。

更重要的是,群众乃至媒体,对于医生这个岗位,有着太多的不理解。有些媒体报导,虽然对医生有着善意,但并不是呼吁人们如何关心医生,而是赞美医生们多么无私,患了癌症都还坚守岗位,看不出一丝病态。

一个无私奉献的医生,自然是可敬的,但这种程度的渲染,何尝又不是在加深人们的刻板印象,让人们对医生这个角色有更多的幻想和苛求呢?

因此,我更希望人们能够看到一个真实的医护群体,医护人员不是机器,也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圣母,他们和所有人一样,只希望通过努力,令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他们也有脆弱的时候,也需要帮助,需要休息,需要防护,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

当然,医护人员的生存环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善的,但起码,业界和大众要有反思的意识,对医护人员少点消耗和苛求,让他们得到更多精力去关心自己身体健康,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只要有得选,谁不想自己身体更健康呢?希望,所有兢兢业业、守护者别人生命健康的医生和护士们,也能收获自己的健康。参考资料:1.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kingchance.com/lcbx/721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